巴黎鐵塔、悉尼歌劇院,說起這些世界著名的地標建筑,想必大家腦海里已經浮現出它們的模樣。不過你是否知道,其實這些著名地標并非一開始就決定設計成現在這樣的,每一個地標背后都有許多曾被否決的方案,假如被采納的是其他設計,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會是另一副模樣了。
下面小編整理了8個世界著名地標曾被拒絕的設計方案,來看看與現在的模樣對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吧。
悉尼歌劇院
二戰結束后,當時悉尼沒有專門的場所供大眾聽音樂,看戲劇,在悉尼音樂學院院長的游說下,1955年,澳大利亞政府發起了悉尼歌劇院的設計競賽,共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的上百份參賽作品。
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提出了許多腦洞大開的設計,有像小提琴的,也有像散熱器的,最后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的「帆船」造型方案勝出,也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悉尼歌劇院。
林肯紀念堂
這是一座為了紀念美國總統林肯的國家紀念建筑,在林肯遇刺后2年,美國國會便通過了興建紀念堂的法案。不過一開始的設計方案是古埃及風格的巨大金字塔形式,但后來卻慢慢變成了古希臘的多立克柱式神廟方案。
巴黎凱旋門
現在我們看到的凱旋門是在1806年拿破侖下令修建而成的,但是在設計的時候,法國建筑師查爾斯·里巴特提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設計:這是一座巨大的大象紀念碑,帶有復雜的噴泉和排水系統,還有一個樓梯可以通往大象的腹部。不過這個過于異想天開的設計遭到了法國政府的拒絕。
拉什莫爾山
1925年,美國國會正式批準建設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在拉什莫爾山的花崗巖上,雕刻四位對美國影響至深的總統:華盛頓、杰斐遜、老羅斯福和林肯。
然而在開始設計雕像的時候,原本是打算雕刻半身像的,從腰部以上開始雕刻,但是由于整個工程過于浩大,受到資金問題困擾才縮減成了人頭像。
巴黎埃菲爾鐵塔
1886年,法國政府面向全球進行招標,計劃在巴黎戰神廣場修建一座鐵塔,要求是能吸引人買票參觀,并且在1889年世博會后能輕易拆除。
世界各地的知名設計師提交了上百個方案,其中不乏有些獨具一格的作品,甚至還有人提出直接修建一個巨大的斷頭台,以紀念法國大革命的勝利,因為當時法國人用斷頭台處決了許多王室成員。
最終法國政府采納了埃菲爾團隊的方案。
不過該方案并非埃菲爾本人設計的,最初的設計起源是他的建筑公司里的工程師莫里斯·科希林和埃米爾·諾吉耶,后來兩人又找到公司的建筑部主任斯特芬·索維斯特改進設計,埃菲爾花錢買下了設計專利權,并且以公司的名義進行宣傳,沒有提及三人的名字,漸漸這座鐵塔就與埃菲爾捆綁起來了。悉尼港灣大橋
這座大橋與附近的「悉尼歌劇院」構成了悉尼最知名的美景之一,獨特的造型讓它獲得了「衣架」的稱號,橫跨悉尼港連接悉尼北岸與CBD。
早在1815年,就有人提出在當地修建一座橋梁了,并有不少建筑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但建議一直沒有被采用。直到100多年后的1922年,悉尼政府才向世界招標,在港口附近建造一座懸臂橋或拱橋,收到了來自全球26家公司的設計方案,最后來自英國的一家建筑公司中標。
倫敦塔橋
1850年時期,隨著英國倫敦的經濟發展,當地越來越需要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梁,但是這座橋梁不能是普通的橋梁,因為碼頭剛好位于倫敦橋和倫敦塔之間,假如新橋太低,船只就無法通行了。
1876年,英國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討論如何解決過河問題,并開始向公眾征集橋梁設計方案。委員會收到了50多份方案,其中有許多都是開合橋。經過激烈的辯論后,直到1884年委員會決定采納霍拉斯·瓊斯的方案。
瓊斯的方案是一座244米長的開合橋,橋的兩端有兩座橋塔,橋中間長61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可作為人行道,下層是主通道,分為兩扇橋段,每扇都可以在1分鐘內升起83度讓船只通航。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
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百米以上的高樓不斷涌現,原來1974年建造的上海電視塔已不勝負擔,上海廣播電視局便提出新建400米以上新電視塔的構想,經過多年的討論規劃和建設,最終在1994年竣工,次年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