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會有無數粉絲等著克里斯托弗·尼曼的INS賬號發布新的插畫。
近120萬的粉絲關注,使得克里斯托弗·尼曼成為了INS上的頂流藝術家。
作為美國評論家眼中最優秀的插畫家之一,其作品總能以天馬行空的想象、神奇有趣的創意帶給人們驚喜。
也許他的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但我保證,你一定在什麼地方見到過他的作品。
美國著名藝術家馬塞爾·杜尚說:「紐約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作為當代藝術之都,這里有氛圍,有資源,因此無數人擠破頭也想擠進這里的圈子。
在別人眼中,尼曼就是那個令人羨慕的在紐約藝術圈閃閃發光的成功人士——
他在這里有成績斐然的工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后來還在這里遇上自己心愛的女人,結婚生子。
然而,只有尼曼自己才知道,置身于紐約快節奏的生活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高強度的工作,使得尼曼不得不一直輸出自己的創意。每當一天終于結束,他都有被掏空的感覺。
在常去的星巴克,那里有一面巨型落地窗,尼曼喜歡在那里工作。某天他像往常一樣坐在靠窗的位置觀察來來往往的人群,然后等待靈感如陽光般傾瀉而下。
然而結果卻是工作效率為零,坐在那里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
這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真實生活和工作已經無法融為一體。
像繪畫機器那樣無休無止,時刻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已經令他感到無盡的絕望、焦慮與疲累,有時候甚至根本喘不過氣來。
雖然紐約是最好的工作地點,但是它無法重新填裝自己的創意槽。
于是,尼曼下定決心逃離紐約,帶著家人來到了柏林。
在柏林的一切都是嶄新的,這里同樣有著濃厚的藝術氛圍,生活節奏卻慢了許多。
再也不用被Deadline弄得焦頭爛額,他開始試著去探索新的道路,激發更多靈感,講述自己的故事。
谷歌讓員工每周用1/5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啟發了尼曼——「已經辛苦地工作了四天了,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天時間去做一些不務正業和愚蠢的東西作為獎勵呢?」
于是在這種輕松自由的環境中,他嘗試去做了很多新的插畫形式以及許許多多有趣的系列。
同時,自由職業者的身份也讓尼曼偶爾會出于「明天沒飯吃」的擔憂之中。幸好他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能在今天生存下來,并讓工作變得更有趣的方法:
比如堅持「我的銀行賬戶里,永遠保留著六個月的生活開銷」的原則,為了還有喘息的機會,尼曼要求自己必須建立財務緩沖區。
「我會坐下來計算每個月需要多少錢生活,試著讓銀行賬戶里永遠都有至少六個月的費用。這樣,如果有意外發生,我可以有時間來弄清楚該如何解決。」
擁有了這種緩沖區,他就有底氣拒絕那些不太合適或是不感興趣的工作,從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之中,保證作品的質量。
慢慢地,尼曼從在紐約的緊繃狀態之中恢復了過來,工作變得輕松,創作變得有趣,生活,也重新獲得了平衡。
攤開畫紙,隨手拿來一件物品,不停變換角度,盯著它看,想些和它毫無關聯的東西,越奇怪越好。
直到腦中出現一閃而過的火花,抓住它,再在紙上畫上幾筆,就成了一個作品。
從2014年開始,尼曼每個周末都會在自己的INS上發表這樣創作的「整容式」插畫。
在他的筆下,隨處可見、信手拈來的物品都有了生命,產生了性格。襪子是恐龍身體的一部分,牛油果與棒球手組成的畫面毫無違和感,舞者飄逸的裙子則是刷子變的......
這些充滿創意的腦洞想象,輕松有趣的靈感瞬間,輕而易舉地緩解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壓力和緊繃的小情緒,很快就引來百萬粉絲追捧。
成為網紅插畫師,也給尼曼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以往在工作或創作中,他心中經常會產生無數個無法排解的疑問:
「我要迎合讀者嗎?」「我畫的是當下嗎?」「作品反饋不好時,到底是誰的責任?」
這些疑問,通常只能與一小部分朋友和同事討論,得到的答案也很模糊。
如今,只需一個小小的發布按鈕,他就可以立刻得到反饋。
但在得益于社交網絡獲得成功的同時,他也感受到了鋪天蓋地的「喜愛」帶來的變化:
「當你收獲第一個贊后,你就會期待收到更多的贊許和夸獎。」
尼曼認為,網絡的認可實在太表面、太廉價了。他開始擔心,最終所有這些滾動的視訊和圖片都會讓觀眾感到臃腫和空虛,而自己也會沉湎于數字帶來的虛榮。
所以他拒絕使用更多的社交平台,「有Facebook和Istagram賬號,已經足夠了。我欣賞那些不會受到任何流行趨勢恐嚇,堅定地追求自己愿景的創作者。」
對于這個世界有著不一樣的腦洞,并不意味著尼曼追求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他更想要的,只是一種可以與時俱進,同時又擁有節制的狀態。